2019年,首次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三七新品种——苗乡1号、苗乡2号诞生,其中多糖、皂苷含量大幅提高,对推动药材品质升级,提升三七单品药、复方药质量及效用有重要意义,消费者将来将会购买到更有效、更安全的三七产品。
品种证书封面
苗乡1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
苗乡2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
点击视频,了解更多
【功效神奇的南国神草】
三七
三七,是以中国云南文山为主产地和原产地的名贵中药材,素被誉为“南国神草”,在中国传统医药典籍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其“能治一切血病”,而《中国医药大辞典》中也记载“三七功用补血,去瘀损,止血衄,能通能补,功效最良,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”,足可见三七的珍贵与神奇。
现代研究表明,三七、人参、西洋参中,三七皂苷含量、有效药用成分和活性物质含量最高,是当之无愧的“参中之王”。而现在,这株原产文山的神草正从文山走向中国,从中国走向世界,受到广泛欢迎!
点击视频,了解更多
三七在心血管、脑血管、肝脏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。2015年云南省食药监局将云南省三七饮片标准功能主治从“散瘀止血,消肿定痛”拓展到高血脂、高血压、糖尿病血管病变等适应症,令其不仅在“治”的领域颇受人们喜爱,更成为保健养生市场中的新宠儿。
【三七品种选育迫在眉睫】
苗乡三七三七基地
早在几百余年前,人们就把三七从森林里引出,开始进行人工种植,然而三七是一个高度杂合的群体,不同的三七个体成分含量高低不一、抗性强弱及产量差异大等问题突出,极大的影响三七质量稳定性。
“种源不稳定,每次生产的药材品质就有可能不一致,如果不能保证三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,将影响三七单品药及复方药的研发,进而影响到三七的使用效果。一致的种源才能保证产品的有效成分,保证它的品质”,陈士林工作站副研究员董林林说道。
陈士林工作站副研究员董林林博士
“破解之道是品种选育”,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表示。
在培育三七良种的过程中,陈所长的感悟是:“从野生到家种,规模化连续种植往往导致农作物抗逆性递减,造成病虫害肆虐。过度或不当使用农药化肥,又会加快抗逆性衰退,形成恶性循环。种质创新、良种应用才是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基”。
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
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强调“通过科技有意识的去选品种、去培育,中医药是古老的,但是和现代科技一结合,就产生了新的中药,这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,这是一场革命”。
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(右一)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(右二)在苗乡三七董事长余育启(右三)陪同下参观苗乡三七基地
【“苗乡1号”、“苗乡2号”诞生】
“对于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讲,品种选育历来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尤其是三七,在历史上,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做。因为三七种源非常杂,病虫害多,死亡率高,繁育周期长。造成断档率非常高,成功率很低”,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院长陈中坚说道。
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院长陈中坚
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苗乡三七董事长余育启的父亲——余子畏先生便开始了培育三七良种的步伐。“有的三七地生病,活下来的就是抗病性强的,我就一株株收集起来”,“把它们的种子归结到一起,试验一下,能不能繁育出抗病的品种”,多年来,余子畏一直为此努力着,为三七品种选育工作,收集了一批优良的种源。
2001年,余子畏先生与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院长陈中坚相识,开启了三七良种系统培育之旅。为了选育三七,身为科研人员的陈中坚随身带着一把小尺子,一个小本子,天天往三七地里跑,其中的枯燥可想而知,更艰难的是三七品种选育是一个顺利十几年,不顺利一辈子都选不出来的长线工程。
为了完成三七品种选育,以魏富刚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员常年扎根在科研一线的大田里,日复一日的研究守望。
余子畏(左一)与陈中坚(左二)合照
2009年开始,苗乡三七投资1.8亿元建立三七科研平台,并建设了大规模的人参属物种种质资源圃,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,引进了云南农业大学杨生超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等知名科研人员,这些科研人员的支持大大增强了品种选育的技术研究水平。
云南农业大学杨生超
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
历经二十余年科研,终培育出苗乡1号、苗乡2号,这是首次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三七新品种,它们的出现从源头提高了三七品质及效用。
苗乡1号、苗乡2号揭幕
我们相信更好的种子将带来更好的药材,继而延伸为更好的药品,从而更好的为大众健康护航。